今年以来,金海湖镇坚持高标准推动创建工作,创新“六个一”,提升区域“文明指数”和群众“幸福指数”,镇域面貌焕然一新,入围“美丽中国·深呼吸”小镇,被授予“全国生态文学创作基地”称号。

一场全年性的群众活动。

以党建为引领、以网格化为基础、以志愿服务为支撑,构建起“网格+志愿服务”的工作机制,使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从一个“点”,一条“线”,织成覆盖全域的一张“网”,有效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。网格化、常态化、制度化开展周末环境大扫除活动300余场,3500人次参与,巩固人居环境整治成果,带动村容村貌、家庭卫生、个人卫生稳步提升。

一个全员性的文明评选。

开展“最美家庭”评选三年行动,覆盖面不低于全镇总户数的20%,以榜样带动树文明新风、促社会和谐;举办“七一”党员”表彰大会,激励党员群众“你追我赶,拼搏争先”,奋发有为风貌持续向好;筹划开展“书香家庭”“荣誉镇民”“文明景区”“文明民宿”等评选活动,不断挖掘镇域内道德模范先进典型,发挥榜样模范带头作用。

一个全民做贡献活动。

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、站组建政策宣传、文化演出、党员青年学雷锋、环境保护、金玫瑰志愿者等8支志愿服务团队,利用每月“新时代文明实践推动日”,组织开展理论宣传、精神文明创建、爱国卫生、移风易俗等实践活动100余场。如水峪村、东上营村建立学雷锋义务理发室,组织退休村干部和敬老院工作人员成立理发队,不仅为本村老人义务理发,在全镇范围开展学雷锋巡回义务理发活动,受到群众广泛欢迎与赞誉;小东沟村金玫瑰学雷锋志愿服务队长期开展义务理发、上门照顾老弱病残孤寡老人,参与人居环境整治;洙水村“金海明珠”志愿服务队积极参与疫情防控、环境整治、创城宣传活动。共开展志愿活动100余次,共1200余志愿者参与,用实际行动引导群众参与志愿活动,争做文明市民。

一项艺术乡村工程。

注重“乡创”,按照“关键节点出亮点”标准,在景区、民宿、农业园驿站等节点,增添艺术元素,打造艺术乡村。通过整合郭家屯村碎片化农地和废弃林地,打造包含田园聚落营地、消费新市集、家庭示范农场的“无烟的休闲工厂”,在此组织乡贤茶话会,乡贤齐聚一堂,一起话家乡、展才艺、议未来、促发展、谋振兴。2022年9月27日,在小溪谷举办了以“农研听乡音,村歌唱振兴”的北京金海湖金秋村晚,本地村民与乡村艺术家一起用歌声唱出丰收的喜悦,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。

一次全年大整治行动。

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、大清理、大整治专项行动,将创城900余项任务全部清单化,逐步化解“五乱”问题。治气。严格控制扬尘污染,按照环保督查要求,立行立改问题点位施工落地11块、扬尘裸地13块。持续开展“一微克”攻坚行动,确保PM2.5平均浓度低于31微克/立方米。治水。落实“河湖长制”,建立镇河湖生态环境巡查问题台账、小微水体台账,自查自改问题点位45个。持续完善“五长共治、一巡五查”工作格局,统筹保护“山、水、林、田、湖”等资源。治土。落实“无违建区创建”要求,坚守生态红线、耕地黄线、河道蓝线,查处各类违法用地、违法建设43宗,面积1万余平米,逐步实现“非建设空间”违法建设动态“清零”。严厉打击非法盗采行为,推动耕地保护空间现状非耕地复耕复种,完成新增耕地6078.6亩。治环境。坚持“一引领、三机制、五任务”,清理问题点位1.7万余处,建立环境整治长效化机制。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,处罚生活垃圾类问题46起,实现日产日清,不留存、不隔夜、不落地。治路。对各村主次干道及周边破损路面进行治理修复。累计修缮乡村公路13.49千米,共计67450平方米,保障居民出行安全。

一次全镇域内的静态交通管理。

施划停车线833个,开展交通培训10余次,引导村民文明停车,打造规范、高效、顺畅、有序的静态交通环境。在韩庄小学、中心幼儿园两侧划定接送学生的等候标线、学生上下学的引导标线、自行车停车区。按照标准重新施划镇中心区停车标线、自行车标线、慢行系统等,施划后的交通标识线与镇中心区景观结合一体,既涵盖了实用功能又增加了景观效果。各村在公共闲置场地增设停车场,有效规范了镇域内乱停车现象,使居民生活更加安全、方便,街道更加整洁有序。

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是一个实践过程,只有起点,没有终点。金海湖镇将以更高的标准、更严的要求,展现新气象,实现新作为,为创城工作增色添彩。